終於從看不懂泰文的文盲,稍微進化為認得泰文字母和發音 (但還是不知道單字意思)了!
去年7月在目的達學了兩期,就沒有再繼續學了,原因一是從晚上七點半上到九點半的時間,讓上班族的我有時候上到一半會累到眼睛睜不開,跟著老師複頌單字發音的時候是陷入無意識的萎靡狀態
;其二是上課環境不是很讓人自在,雖是小班教學,但座位空間稍嫌擁擠,外加洗手間環境也讓我無法恭維,最後大概是跟老師的磁場頻率不對,有時候她不經意流露出來的態度讓我不甚認同,雖然泰籍老師很有教學熱忱也很風趣,最後還是選擇不繼續在目的達上課。
中斷了大約半年多,還是有學泰語的熱情,想要從最基本的發音和字母開始學起,於是報名了政大公企中心的泰語課程,初級一的學費還可以享有政大校友的優惠,就報了名,帶著期待準備開學。
政大公企的教室雖然不是新穎路線,但也是乾淨整齊,有在學校環境上課的感覺,三小時的課程,通常第一個小時是複習子音和母音,第二和第三個小時就是教新內容。雖說上課時間是三小時,實際上還是得在家複習子音母音,還有每周的作業,弄得比上班壓力還大,如果作業拖到禮拜四還沒寫就會開始緊張,所以也養成了上完課的周末如果有空閒,就把作業寫完的習慣。
上課的譚老師是泰國華僑,上課很認真,總是不吝惜鼓勵同學,也會很有耐心地糾正大家的發音,老師會讓還沒準備充足的同學繼續準備練習,但每個人都必須練習,一個都不能少。就算是念到最後是直覺反應地念出子音母音,輪到自己的時候還是會緊張。
根據譚老師的教材結構,泰語發音有四大結構(母音、中高低音子音、尾音、聲調),十六種組合,第一期涵括了最重要的百分之六十,但剩下的結構會在第二期教完。基於不想往後到新地方的時候,又是再從初級一開始學起,決定還是報了初級二,能上幾堂是幾堂,至少拿到教材還可以自聽錄音檔自習(是嗎?)
前幾天收到結業證書,有證書的感覺果然讓學習變得比較有存在感,只是缺課超過三次就拿不到證書,而我的證書紀錄也就停留在初級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