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6

芝加哥之死

生命是痴人編成的故事,
充滿了聲音與憤怒,
裡面卻是虛無一片。 
芝加哥,芝加哥是個埃及的古墓,把幾百萬活人與死人都關閉在內,一同銷蝕,一同腐爛。
白先勇這本寂寞的十七歲短篇小說選,前半集結了他在台大念書期間所發表的小說,舉凡是有名的玉卿嫂、寂寞的十七歲,就在這前半;後半則是他到美國念書後,關於海外留學生的種種,最常被提及的是謫仙記。

原本不打算寫關於這本書的任何字句,我的文筆拙劣到無法精確描述或讚嘆白先勇老師的文筆,直到今天和母親通完例行性的電話。

「最近爸爸很忙,操勞地手都發疼。」
「怎麼這麼辛苦,不能想點法子別這麼加班嗎?」
「沒辦法阿,有時候想想也不想做乾脆退休好了,你爸都要60歲了。」

我在電話的另一端驚訝著。

「60?!我有記錯嗎?應該是58歲吧」
「那是實歲啦,那有人在講實歲,虛歲就59啦」

好像小孩子急著長大,像Natalie Portman在Leon電影裡面說,「Finished growing up, and I am just getting older.」可過了一個時間點,又開始抗拒責任的承擔,心理年齡停留在17歲。在我心裡我爸的形象也似乎停留在我國小國中那個辛勤工作的創業家形象,大方好客做人又乾脆,根深蒂固地覺得一個男人就該像我爸這樣值得倚靠。直到我聽到60這個數字,我知道未來正準備要發生著-倚靠我。

順口問的家裡房貸還有多少,媽媽笑著說我欠一屁股債還想著幫他們還嘛。

通話結束,我想到的是「芝加哥之死」。吳漢魂每天省吃儉用辛勤打工,住在不宜人居的住所,攢下的錢就是寄回給母親,就快要完成他的博士學位,母親的死訊讓他頓失失去人生的意義,中間的病訊被母親壓住也是不想讓兒子掛心。得知母親死訊後,他不知該往哪去,念了這麼多書,卻不知自己能做甚麼,自傳開頭能交代的也不過就是
吳漢魂,中國人,卅二歲,文學博士,一九六○年六月一日芝加哥大學畢業——
沒有人生意義,不知道自己念完這博士是為了誰為了甚麼。
一九六○年六月二日凌晨死於芝加哥,密歇根湖。 
和媽媽講完電話之後,霎時間我終於可以理解為甚麼好好一個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的人,會為此自盡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