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1

我愛沙灘 但台北縣府不愛


貶低連署救沙灘行為是愚蠢的,若非搖滾樂手帶頭,人們也不會意識到問題嚴重性。比較諷刺性的是,海洋音樂祭結束後誰會關注沙灘問題。只是看到搖滾文化成為一場觀光與商業嘉年華,搖滾樂批判的精神逐漸消失。台上吶喊的人總是會期望消費搖滾能消費到骨子裡。  

北縣府廣場大大的海洋音樂祭廣告招牌,除了應證縣府「南墾丁、北福隆」的企圖心,但也畫龍點睛的透露海洋音樂祭瘋狂的商業行銷。海洋音樂祭最後的贏家除了統一超商,還有比基尼與酷炫拖鞋的業者,至於貢寮與福隆沙灘則是完全另外的故事。

摘自 "我愛沙灘 但台北縣府不愛(5):後記"一文

從以前到現在的海洋音樂祭,一直以來都沒有參加過。從我大一那年的春天吶喊開始,到海洋音樂祭,已經變成根本就不是為了音樂而去的人,而是變成一種觀光,一種"去到那裡我就會是個很酷很另類的人"。不能一昧怪罪那些比妹和B.B的出現就代表音樂祭的意義被扭曲了,而是主辦單位以"美麗的沙灘與熱情的音樂"為號召,樂團的競技舞台架在沙灘上,統二集團的行銷操作,把更多比妹和B.B帶去踩沙灘,帶進7-11買紀念品和啤酒,於是沒人關心沙灘的沙越來越少,只關心颱風一直來,延期好討厭。

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沙會越來越少?

福隆沙源主要來自雙溪河上游的石英砂,隔著一條雙溪河分成內外兩大片沙灘,尤其是與鹽寮海岸相連,綿延3公里長的外沙灘,還是一片隨四季擺動的沙嘴地形。每年夏季,受到豪雨或颱風的影響,沙灘的沙子會隨西南季風往外漂移,當11月吹起東北季風,北岸的沙子又會慢慢往南移,直到春天沙子幾乎全部回到原來的地方。而前幾年的幾次強颱,除了有洪水把大量的沙子帶走之外,也破壞了沙嘴地形,使得原本會南移的沙子無法被帶回到原地。

自然的因素之外,還有可怕的人為因素,使得細沙一去不復返。

水保局從1987年開始執行雙溪治理,流域上有八十多座固床工及攔沙堰,雙溪的輸沙量因而減少10倍以上;再加上核四重件碼頭突出海岸的兩座堤防,擾亂了原本夏季漂沙由南往北,冬季漂沙由北往南的自然平衡,因此當夏季漂沙淤積在重件碼頭南堤的海域時,到了冬季,這些沙子不會由東北季風帶回雙溪河口。於是那些美麗的細沙,也就再也不會回到福隆;再隨著每年幾次的颱風,沖刷走那些沙子,最後沙子越來越少,少到最近幾年的音樂祭都必須得花幾千萬去買沙來填。(還有旗津的海灘也逐漸消逝,若有興趣請見沙洲上的城堡一文)

風風光光的音樂祭,讓主流媒體和青少年除了享受沙灘參與熱鬧的音樂活動之外,究竟能不能讓大家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海洋音樂祭的主要宗旨,就是鼓勵獨立創作的音樂有機會讓一般大眾接觸到。獨立創作奠基於獨立的思考,不僅在音樂上給我們一些不同面貌的刺激之外,也一同關心公共與環保議題,而不是只想著是否可以在這次的表演活動中得到名次與知名度。

於是獨立創作樂團呀,我對你們的期待,不僅只是創作出好聽悅耳,又不汲汲營營成為主流音樂的傲骨個性,如此簡單而已了。

引申閱讀:海洋音樂祭應有更寬廣的社會人文視野,作者鄭凱同